有关小学数学教案范文集锦五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小学数学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1.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了解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初步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及厘米的实际意义,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操作能力及估测的意识。
3.在合作、讨论中去发掘知识,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科学的测量精神,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好伙伴,天天陪着我们一起学习,它就是我们的课桌。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了解桌子有多长。(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提问:你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1.估计:让学生试着估计一下自己的桌子长度,可以用眼睛看,也可用手比划着估,估好后,举手交流结果。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一个物体的长度提前有一个不具体的感官认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能力。)
2.测量:你能想出什么办法来量桌子的长度呢?请同桌两人先商量一下用什么方法量,然后共同量一量你的课桌有多长。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鼓励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来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在学习中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以及学会学习的能力。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质疑:为什么测出的桌子长度的说法都不一样呢?同样的桌子真的都不一样长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短吗?
(设计意图:使学生感受生活中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同时体会统一度量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尺子。
(1)师:尺子有很多种,不止是你们手中用的这种,还有这些。(出示各类尺子,拓宽知识面,让学生多认识一些尺子。)而在我们的学习中,大家常用的就是学生尺。(在黑板上贴出放大的直尺图。)
(2)观察、探究:学生尺上有些什么?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的动手操作,充分调动起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每个学生都融入其中,体验到动脑的乐趣。)
结合学生的发现,讲解刻度线、字母cm及其含义、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
(3)师:在尺子上找到“0”了吗?它在什么位置上,谁知道表示什么意思?
尺子上还有些数字是什么意思?请找到尺子上从“0~1”这一段,从0~1是几厘米?
(4)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让学生用手比划感受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你见到过什么东西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中常见物体理解厘米的实际意义,使抽象的单位变得可以体验。)
(5)认识几厘米
①数一数:从0刻度到2刻度之间有几个1厘米,是几厘米?从3刻度到7刻度是几厘米?
②猜一猜,5~6.9~10、0~2.0~6之间分别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经验和认识出发,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诱发学生的跳跃思维,加快1厘米的认识过程。)
③打手势:4厘米大约有多长?7厘米大约有多长?10厘米大约有多长?
(同桌互评。)
4.量物。
(1)要求学生取出统一物体(学具中的等腰三角形),找到长边(正好整数),小组讨论试着量,再汇报。面对结果不统一时,大家讨论原因。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找一人上台演示,得出经验:量物体时,先把一端对准0刻度线,再看另一端对着刻度几,就是几厘米。
(2)再量这个三角形的一条短边,不够整数,全班交流该读作多少。
讨论:离哪个刻度线比较近,大约是几厘米。
(设计意图:让学生从用不同的工具测量课桌,到用相同的工具测量物体,在操作中比较、分析、综合、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得出结论,找出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在自主的探索中去发现与创新。)
三、巩固练习。
1.估计大约是几厘米?(如:书的厚度,小棒、铅笔的长度等。)
2.请几名同学分别量出这几种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并注意测量的方法。
3.小组活动,完成第15页第1--3题,先估计,再测量。
四、总结评价。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你表现得怎样?
小学数学教案 篇2
教学内容:
教材第9页例5、练一练,练习二第5~9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学会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井能应用于实际求出所容物体的重量。
教学重点:
计算圆柱形容器的容积。
教学难点:
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柱的体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求下列圆柱的体积(口答列式)。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4分米;
(2)底面半径2厘米,高2厘米;
(3)底面直径2分米,高3分米。
追问:圆柱的体积是怎样计算的?(板书:V=Sh)
2.复习容积。
提问:什么是容积?它与物体的体积有什么区别?我们是按什么方法计算容积的?
3.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过圆柱的体积计算,知道了容积和容积的计算方法。这节课,就在计算圆柱体积的基础上,学习圆柱的.容积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5。
出示例5,读题。提问:这道题求什么?你能计算它的容积吗?请大家仔细看一下题目,解答这道题还要注意些什么?(统一单位或改写体积单位,取近似数)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说明每一步求的什么,怎样求的。同时注意是怎样统一单位和取近似值的。
2.新课小结。
提问:求圆柱形容器的容积要怎样计算?如果知道圆柱底面的半径或直径,怎样求圆柱的体积?
三、巩固练习
1.做练一练第1题。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学生分两组,每组题做在练习本上。集体订正。
2.做练一练第2题。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指名学生口答算式,老师板书。结合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答练习二第6题。
让学生默读题目。提问:第(1)题怎样想?求出了容积怎样求第(2)题?为什么?
4.做练习二第9题。
让学生做在练习本上:指名口答算式或方程,并让学生说既怎样想的。
四、布置作业
课堂作业:练习二第7、8题。
家庭作业:练习二第5、6题。
小学数学教案 篇3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义务教育课程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8—9页。
教学目标:
1.通过实践简单的分类,初步感受到同一类物体有相同的特性。经历分类的过程,体会分类的思想,掌握分类的方法,能够按照给定的标准或自定的标准进行分类。
2.体验分类方法和结果的多样性,初步养成有条理地思考问题,整理物品的习惯。
3.感受到身边有许多与数学相关的事情,喜欢学习数学,乐于提出问题。在合作交流中培养善于表达和倾听他人意见的学习品质。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重点
结合学生熟悉的事物,让学生经历分类的活动,学会按一定的标准分类,在活动中体验分类的思想方法,感受分类整理在生活中的用途及作用。
难点
让学生能学会自己确立标准分类,有时能按不同的标准多次进行分类。
教学突破
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知识背景,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自主活
动,亲自动手操作,经历分类的过程,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感受分类的标准和方法。按不同的标准分,选择通过讲<<它俩谁分得对>>的小故事把学生带进生机盎然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们讨论后明白我们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从而突破教学中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套。
学生准备:日用品和食品若干。
教学步骤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创设情境2.教师指导学生按一种标准分和按不同标准分并组织练习。3.拓展延伸,课堂总结。1.观看录像,感受分类的价值。2.自主活动,经历分类的过程。3.自由发言,交流体验。4.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约4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1.出示多媒体画面,画面中大头儿子,到超市想买一盒水彩笔,摸头自问:超市这么大,我该到哪儿去找呢?2.提问:超市里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3.揭示课题。1.学生观看多媒体画面回答大头儿子提出的问题。2.学生说出超市里的商品是同一类的物品放在一起的。
二、自主活动,体验分类 (约30分钟)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教科书上文具和学具的主题图。提问:有个做事马虎的小朋友,他把文具和学具都散放在桌子上。我们一起来帮他整理一下。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放到学具盒里?教师在学生回答时用电脑配合显示收文具和学具的过程。
2.分一分,理一理。谈话:下面请各小组将课前准备好的一袋物品拿出来,(袋内装食品、日用品若干件)说一说袋中有哪些物品?学生交流时老师巡视。
(一)学习按一种标准分
1.学生观察后回答哪些物品应放到文具盒里,哪些物品应放到学具盒里。
2.(1)学生在小组中交流。
(2)谈话:现在老师想请小朋友们把这些物品分别装到两个篮子里,怎样放合适呢?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对又快!
(3)提问:大家评一评,分得对不对?
3.分一分,做一做。
(1)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一题。把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圈起来。提问:小朋友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谁认识这些小动物? 谈话:小朋友,这些动物中哪些能在水里生活,你能把它们圈出来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鼠标点击画面上的动物,画上圈,并发出该动物的鸣叫声。 除了图上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能在水里生活呢? 小结:刚才我们把这些动物分成了两类,一类是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一类是不能在水里生活的动物。多媒体显示两个集合圈,把这些动物分成两类。
(2)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三题。它们各在哪里行驶?提问:小朋友们,这些都认识吗?它们各在哪里行驶呢?各小组先讨论,互相说一说。 指导学生根据行驶地方的不同,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来做记号。如在天上飞行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地面上行驶可以画个 来表示,在水里航行的画个 来表示。在轻松的音乐声中各小组分别操作。学生把本小组分的两个篮子拿到讲台上,一个篮子里装的是食品,另一个篮子里装的是日用品。
(3)学生检查各小组分情况。
3.
(1)学生首先认识题中的小动物。并回答出是什么动物。学生在跳跃轻快的音乐声中在书上完成“想想做做”第一题。并回答。学生想一想,说一说。
(2)小组讨论,学生纷纷互相说出各在哪里行驶。学生在柔和的音乐声中独立完成“想想做做”第三题。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一点击画面上的交通工具,同时发出各自的声音,画上符号。 提问:我们把这些交通工具按什么要求,分成了三类?小结:把一组物体按一种标准分,分得的结果是一样的。
(二)按不同标准分。
1.多媒体显示小故事<<它俩谁分得对>>提问:小白兔、小灰兔把采集来的花分成3堆,都说自己的方法对。你说谁分得对呀?
小结:小白兔和小灰兔都分得有道理,都对。一组物体按不同的标准分,结果是不一样的。
2.选一选,分一分。 多媒体显示:观察下面八顶帽子,请你分一分。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对学生出色的回答给予表扬:小朋友们真聪明!只要他细观察,肯动脑筋,会学到很多知识。3.听口令游戏。 现在我们来做个听口令的游戏。看哪些小朋友注意力集中。男生起立!女生起立!女生坐下! 提问:小朋友们,想一想,现在我们把全班的小朋友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现在戴帽子的小朋友起立!这时我们全班的小朋友是按什么来分的? 谈话:我们全班的小朋友还可以怎么分,小朋友们课后再去想一想。
4.分一分,说一说。多媒体显示“想想做做”第四题。谈话:小朋友们我们各小组讨论一下,可以怎样分?然后选择一种你喜欢的分法?在书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教师对于学生说出的分的结果只要有道理都给予肯定。小结:一组物体有时可以按多种标准分,分出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学生完成后,分别说一说,再把自己画的和符号和屏幕上一一核对。学生分别回答出:按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上航行的标准分的。
(三)按不同标准分
1.学生思考回答分得都对,分别是按颜色和形状来分的。
2.仔细观察,有的回答可以根据颜色分分成三类,有的说可以根据帽子的款式分分成两类。
3.玩听口令游戏。 学生根据口令做一做。 学生回答是按男生女生来分的。 学生听口令做一做。回答是按有没有戴帽子来分的。
4.上“想想做做”第四题。 学生观察后讨论,然后各小组在舒缓的音乐声中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各小组展示分类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蔬菜和水果分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两类;有的学生回答我们小组是按照颜色来分的,有红的、有绿的、有紫的,我们把它们分成三类。等等。
三、自由发言,交流体验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谈话:小朋友们,你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分一分的方法吗? 学生追忆后,回答在生活中做过的、见到的用分一分方法的事。
四、实践延伸,学以致用。 (约3分钟)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多媒体显示一组房间衣屋散放的画面。 提问:看了这幅画面你想说些什么? 谈话:我们小朋友回家后运用分一分的方法把自己的小房间整理一下,好吗?学生观看后分别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如说这个房间太乱了,需要整理一下,准备回去怎样整理自己的房间等。
五、本课小结
本课是让学生自己在探索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分类可以根据同一标准分也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在生活中有许多时候都需要用到分类。
六、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分一分
按同一标准分 按不同的标准分
(注:由于学生刚入学,这里的板书教师要加上拼音。)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分类
小朋友们,你们别嫌垃圾脏糊糊、臭烘烘的',里面可大有文章呢!让我们一起翻一翻,看看垃圾袋里究竟有什么?我们也可以将垃圾分一分。我们可以将垃圾分成三成以下三类。
不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果皮、菜叶、需要扔掉的变质食物和脏土等。
☆ 大多携带细菌,或是非常容易导致细菌的滋生和繁衍。
☆ 如果存放时间过长,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有害物质,危害我们的健康。
☆ 应当及时清除,封闭回收,严格销毁。
可再生垃圾:
☆ 主要是指废纸(像旧书报)、废金属(像易拉罐)和废玻璃(像酒瓶)等。
☆ 这些东西放在家里,好像并没有多大的用处。
☆ 应当科学地分类回收,实现再生利用,使废物不废,再立新功!
有毒垃圾:
☆ 主要是指电池、废灯管等。
☆ 这些东西含有毒物质,非常容易污染我们的生存环境。
☆ 应当投入指定的回收桶,由国家统一回收处理。
探究问题:关于垃圾的处理。
☆ 认真做好分类工作,三类垃圾最好装入不同的垃圾袋。
☆ 对不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坚持每天清除一次;扔之前必须系紧袋口;必须扔进指定的回收箱,严禁乱丢乱扔。
☆ 对可再生垃圾必须做到:最好分类放置;定期进行处理,卖给由国家经营的废品回收站。
☆ 废电池等有毒垃圾,一定要投到学校、商场特设的回收桶里。
☆ 在公共场所,食品垃圾(像瓜子皮、果核、香蕉皮、冰棍纸、喝空的饮料瓶等)严禁随手乱扔,必须投进垃圾箱里。
☆ 口香糖好吃却不好清除,所以绝对禁止乱吐乱扔,必须用糖纸或废纸包好后,再投进垃圾箱里。
☆ 从楼上向下投掷垃圾的做法万万要不得!
探究活动:
看着眼前的这些垃圾,小婷一时不知该怎样分类才好。请你帮她分一分,然后装进不同的垃圾袋。可口可乐易拉罐、梨核、鸡骨头、啤酒瓶、粘有酱油污渍的废报纸、用过的卫生棉签、脏塑料袋、西瓜皮、用完的作业本、漏底的开水壶
拓展活动:
活动一 :分铅笔
小朋友通过按不同的标准分,可以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头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材质分。按照不同的标准分每次分的标准不同,分得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活动二:将大街上的人分一分
如按性别分;按年龄分等。
活动三:整理书包
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整理的。
评价设计
一、“看谁分得好”,请小朋友们从每一行中选出一个与其它不同类的图形,用笔圈出来。
二、“看谁想得好”请小朋友们看下面的四个图形,你可以怎样分,看看哪个小朋友分类的方法多。
三、“比一比谁最棒!”下面四组图形小朋友们会分吗?可以怎样分?你有几种分法?
小学数学教案 篇4
设计说明
本节课继续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的竖式计算,重点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这部分知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具有如下特色:
1.关注学生对算理的理解。
在教学中,当学生计算到被除数的十位发现不够商1时,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讨论,并加以恰当地引导,从分物的角度和除法本身的计算规则分别进行理解,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
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鼓励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合适的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节 约(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
师:我们国家现在提倡勤俭节约,谁能说说哪些做法是节约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见闻进行列举。
2.导入:有3个班的同学用实际行动来倡导节约,他们积攒了许多旧报纸和矿泉水瓶,送到废品收购站回收利用,我们来看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我们是否能帮助他们解决。
设计意图:在学习新课之前与学生进行谈话,有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打好基础。
⊙探究新知
1.了解情境图。
课件出示情境图,鼓励学生找到情境图中的数学信息并完整表达。
(3个班积攒的报纸和矿泉水瓶一共卖了912元)
2.尝试计算。
(1)请学生根据上面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列出算式。
(问题:平均每个班卖了多少元?算式:912÷3)
(2)请学生口算出结果并写出口算过程。
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能写出算式:900÷3=300,12÷3=4,300+4=304。
(3)请学生尝试进行竖式计算。
3.解决“不够商1时商0”的问题。
(1)组织学生小组讨论。
师:你们在计算时遇到了什么问题?除到十位不够商1时怎么办?(同时出示不完整的竖式如下)
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口算过程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不够商1时商0”的道理,并板书完整的竖式计算过程。
①从分物的角度理解:先分走900元,912─900=12,余下的不够30元,每个班分不到10元,所以在十位商0占位。
②从除法本身计算的规则去理解:用被除数十位上的1除以3时,不够商1,需要将十位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用12再除以3,结果等于4,在个位上商4。
(2)结合口算,说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师:现在我们完整地写出了912÷3的竖式计算过程,请大家结合口算的过程,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
学生汇报,教师随机板书,如下:
设计意图:通过上述环节,学生能够透彻地了解为什么要在十位上商0,并牢固地掌握商中间有0的除法的竖式计算过程,对学生进行正确熟练地计算有很大的.帮助。
4.学习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末尾有0的除法。
(1)出示教材10页的第三个例题,提问:我们要解决的是什么问题?怎样列式?
引导学生读题,根据题意列出算式:522÷4。
(2)引导学生独立进行竖式计算。
(3)组织交流。
师:这个算式是在哪一位上不够商1?应该怎样处理,你是怎样想的?
引导学生明确:在竖式计算中,当除到个位不够商1时,要在商的个位上写0,余数是2。
5.总结算法。
师:在计算一位数除三位数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引导学生总结一位数除三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的一般步骤:从被除数的高位算起,除到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写商,遇到不够商1的情况要商0占位。
⊙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11页1题。
理解题意,在图中圈出答案后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教材12页4题。
先说一说竖式计算的步骤,再观察题目中的计算过程,找出错误的原因并改正。
⊙课堂总结
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计算中我们要注意哪些问题?
⊙布置作业
教材11页2、3题
板书设计
节 约(一)
912÷3=304(元) 522÷4=130(支)……2(支)
小学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理解生活中百分率问题的含义,掌握求百分率的方法。
2、理解求百分率应用题的一般结构和求百分率思考过程的主要步骤,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会解答求百分率(或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难点:对一些百分率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回顾百分数意义——直奔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学习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还学习了百分数、小数和分数的互化,其实,百分数在日常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人们经常用百分数来解决问题。
这节课就让我们解决生活中的百分数问题。(板书课题:用百分数解决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第(1)题
1、出示信息:六年级有学生160人,已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儿童组)的有120人。
提问:你能提一个求分率的数学问题吗?
(已达到《标准》的人数占六年级总人数的几分之几?)
师:谁来解答这个问题?
生:120÷160=
师:你知道这个题目真正的问题是什么呢?(出示问题)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有什么疑问?(生质疑)师解疑,板书什么是达标率。
让学生说说六年级的达标率是什么意思?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同桌进行交流)
生:表示已达标的人数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的百分之几,六年级学生总人数为单位“1”。
达标率=达标学生人数÷学生总人数
师:从这儿,我们就可知道求百分数的方法跟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一样的。
师:请同学们打开书第85页例1的第1部分比较一下,看有什么不同?
(学生边说老师边板书:)
生:写法不同,书本写成分数的形式了,而且多了“乘100%”
师:谁知道为什么要“乘100%”呢?不乘行吗?
生:因为如果不乘100%,结果是分数的形式;而乘了100%结果就是百分数了。现在知道了什么是达标率,也知道了怎样求达标率,能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计算)汇报板书
师:对达标率的计算你还有疑问吗?
生:0.75×100%怎样计算呀?
师:问得好,那谁能帮他解决这个疑问呢?
生:我知道,可以把100%看作1,再把0.75化成75%就可以了。
生:老师,我不是这样想的,可以把100%中的100乘0.75,“%”照写。
老师总结:同学们都说得非常好,两种理解方法都可以,你认为哪一种更适合你学习的,你就可以选用那一种。
(板书: ×100%=0.75×100%=75%)
师:同学们现在你对求达标率这种问题会了吗?你还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灵活处理)
(二)教学例1的第(2)题
解决了达标率问题,下面我们到生物组去看一看。这里有一个还没完成的试验报告。他们遇到什么困难了?什么是发芽率?(师板书)知道了什么是发芽率,怎样计算呢?你又能否像达标率一样把发芽率用公式表示出来?(让同桌带着问题讨论)学生汇报,老师完善板书。
师:现在分3大组完成这个试验报告并汇报结果,看哪一组最快最好。
师:你可以为这次试验作个总结吗?
生:从这次试验可知绿豆的发芽率最高。
生:我从这次试验可知大蒜的发芽率最低。
生:我知道花生的发芽率比大蒜的发芽率高。
(有利于学生对百分数问题的进一步理解与学习。)
你们知道计算发芽率有什么作用呢?(生答,师小结)
三、小结运用
师:同学们对比求达标率和发芽率,你能发现它们有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两个量比较的结果、都是部分与整体的比较、都要乘100%、都是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公式的分母都是单位“1”等等
师:同学们发现的真多,求百分率的问题其实都有一个特点,都是部分量与整体的比较。
师:其实,现实生活中像达标率、发芽率这样的.百分数还有很多很多,你还能举例出其他的百分率吗?试试看。
学生举例:学生的出勤率、产品的合格率、小麦的出粉率、花生的出油率等等,师板书。这些百分率怎么计算呢?小组同学商量一下。
学生以4人小组合作写百分率的公式。(组长负责作好记录并汇报。)
老师这里就有一个求花生出油率的问题,想去看看吗?出示做一做第2题。
学生做题汇报。
精明小法官:
1、学校上学期种了105棵花苗,现在全部都成活,这批花苗的成活率就是105%( )。
2、王师傅生产的98个零件,全部都检测合格,这些零件的合格率就是98%( )。
3、25克盐放入100克水中,盐水的含盐率是25%( )。
4、某工人加工了103个零件,有100个合格,这些零零件的合格是100%( )。
四、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
学生自由回答。
师:你认为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百分率)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方法又是怎样的?